新春佳节时,忙碌了一年的我们停下脚步,回到家乡,与家人团聚,感受亲情、乡情与友情……传统的春节蕴含一代代中国人的友爱与温情,成为了联系整个大家庭的纽带,人们在热腾腾的烟火气、铺面而来的年味里,感受着春节的独特魅力。
近日,bw必威西汉姆联官网栀子花辅导员育人工作室和校、院关工委联合推出“苦与甜:聊聊过年的味道——师生下午茶活动,活动邀请到了校关工委工作组孙江林研究员、生科院关工委朱爱武老师和张太平老师,以及生科院党委副书记周方老师,与大家分享春节期间的幸福与遗憾,回忆过去的甜。
首先,孙江林老师与我们分享了儿时过年的记忆,回忆起母亲用棉花织成的蓝色新衣、热腾腾的岐山臊子面、以及年后大学舍友带回的特产美食……孙老师认为,无论是交通不便的过去,还是经济飞速发展的现代,春节的永恒核心都是“情”(乡情、亲情、友情)与“团圆”。团圆是春节不变的主题,而中国人对于亲情的重视,是他们刻在骨子里的浪漫基因。
接着,同学们也分享了他们过年期间的趣事。江豪杰同学由春晚上的一首《是妈妈是女儿》,回忆起自己与母亲生活的点滴,长大离家后虽聚少离多,但不变的是亲情;来自北方的倪令煜同学描述了东北特色菜铁锅炖大鹅、东北冻梨,让人垂涎欲滴;闫寒同学说起春节的年味儿,独爱烟花爆竹的独特气息……
然而,春节同样也是忧喜参半,苦乐相随。研二的闫寒同学对于即将面对的就业问题倍感压力;刚进入研一的张晓彤同学也苦恼于毕业后是选择继续读博,还是直接就业。对于同学们的困扰,孙江林老师认为,青年人应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无论未来如何选择,我们都应在当下做好个人素质的准备。读博还是直接就业,是人生道路上一个小小的十字路口,我们更应该注重大方向的选择,寻找人生终极目标,寻求自己一生的兴趣和快乐的源泉,为未来做好长远打算,同时不断坚持努力向上,必将收获意想不到的成果。
同学们的分享让在座的90后、00后深有共鸣。生在五十年代的朱爱武老师和张太平老师,也回忆起了那个年代的春节。在张老师出生的五十年代,困难时期的人们以馒头作为春节的回礼,进入八九十年代后,方便面成了新年贵重的礼物,到了21世纪后,礼品越来越贵重,包装越来越精致,礼品的进步,也反映了我国经济在近年来的飞速发展。朱老师则回忆起儿时新年和父亲的温馨回忆,回忆起家乡的民俗,以及苏南苏北的文化差异,朱老师也提到,人们拜年的红包也从实体形式变成如今的微信红包,可见,文化也可随着科技的发展而逐步发展。
接着,江豪杰同学为我们分享了每年过年期间和姐姐春联下的合照,门上的对联由传统的毛笔字,逐渐变为华丽的烫金,对联下的人也由孩童模样,变为青年,时代在变迁,人们的生活也日新月异。
一年年的春节,让人伤感的是老一辈们的渐渐离开,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家族中也不断涌入了新的生命。岁月更迭,四季轮回,家族血脉源远流长。过年,和家人们聚在一起吧!吃一顿热热闹闹的年夜饭,拍一张意义非凡的全家福,人因情而聚,情不散,家就在,烟火人间,风味长存。
春节是时令的分界,也是希望的起点。活动的最后,老师和同学们在祈福卡上写下自己2023年的心愿,挂在了祈福树上。希望老师和同学们在新的一年里,万事胜意,从容面对学业以及工作中的“苦”与“甜”,在祈岁纳福中感悟春节的力量,在万象更新中积蓄奋力向前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