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生不息 | 李晓炜——以我知行勇,经历与碰撞

发布者:孙浩睿发布时间:2022-02-20浏览次数:1703


李晓炜

 

2019级拔尖班本科生;

GPA4.66,拔尖班第一名;

曾任2020iGEM Nanjing-China队建模组组长并随队摘金;

曾任反哺学社志服部部长、2021级新生朋辈导师,志愿时长107.5h

“热爱烟火的理想主义者,和脚踏实地的叛逆者”,李晓炜是这样定位自己的,看似矛盾,却能恰如其分地彰显出她对生活、理想与现实的清晰界定。对寻常烟火报以热爱,又从不忘心中的理想;拾起地上的六便士,又始终抬头望着月亮——她脚踏实地,但绝不随波逐流,敢于对寻常事物抱着“挑刺”的心态去思考,她愿意逆着人潮行走。让我们随着采访,一睹这位国奖获得者的风采。

 

曰知——坚守热爱,探索新知

一直以来,数学都是李晓炜的“白月光”。李晓炜从小便展现出对数学的兴趣与天赋,她很享受那“一支笔,一张纸,一盏灯,一个人”的探索求知过程中独特的乐趣。在广博的数学海洋中,李晓炜尤其喜欢平面几何——用简单的定理和精妙的辅助线,将图形层层抽丝剥茧,显出答案的“庐山真面目”——烧脑而充满成就感的解题过程极大的满足了她对知识的征服欲。然而数学竞赛学习过程中,李晓炜在钻研至数论时略感吃力,且面对纯粹的数字与逻辑,其自认难以耐得住数学的冷板凳,于是转而探索更加心仪的专业。不过在此过程中,李晓炜对数学的热爱从未消退,本科期间也在克服专业课压力的同时选修数学课程,并都取得了优异成绩。

李晓炜选择生命科学也有其渊源。除了在高中时期幸遇良师而萌生对本专业的兴趣,更为决定性的因素源自一场家庭变故——面对家中长辈的离世,母亲身为医生却无法找到病因、无能为力,为此懊悔不已,这让李晓炜感慨现有医学诊疗手段的局限性,因此希望能够通过生命科学的基础研究,找到减轻患者及其家属病痛的方法,这也是她学习生科的动力所在。

在生命科学的学习中,李晓炜逐渐发现数学手段与生物分析之间的高度契合,有时一些简单的微分方程便可以完美的拟合那些生物现象,这让她意识到了将数学与生物有机结合的可能性。李晓炜乐于运用数学工具,以数辅生,用热爱的学科去奔赴自己的初心。

 

李晓炜制作的数学建模

“大学的生活、学习都是一个从窄到宽再到窄的过程。”对此李晓炜结合个人经历为我们做了详细阐释。

起步阶段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开始时广泛涉猎,什么都可以去尝试。在大一时,李晓炜会选修一些跨专业的课程,对于感兴趣的内容也会选择旁听或借助线上公开课等网络资源,同时参加各种学生工作和志愿活动,在一次次体验中寻找真正爱好的方向。

 

李晓炜在生科院学创中心的工作

在确认对自己的规划后,面向的内容将由宽变窄,我们会更具针对性的筛选自己需要和想要的部分。当明确自己立志科研之后,李晓炜便将目光锁定在研究的方向,也通过参加暑期科研实习、iGEM比赛等活动提升自己对于专业知识的深度和精度。在西湖大学进行暑期实习时,经过训练李晓炜的实验操作得到进步,而更重要的是思维能力的提升。在导师的引导下,她学会以批判性思维阅读文献,善于提出问题,并发现即使是一些专业的文献,其中也存在漏洞,这也培养了她保持质疑的严谨科研态度。学生活动方面,李晓炜也遵从个人兴趣,离开学生会转而更加投入到志愿活动中。


李晓炜参加西湖大学暑期科研实习

随着自己逐渐深入的钻研,李晓炜体会到所研究方向自身的广博,以及它与其他领域的关联,这意味着有更多的分支亟待她探索,所涉及的面也再次由窄拓宽了。

只功利一个考试季这是李晓炜在自我介绍与答辩时总会谈及的一句话,也是她极为倡导的学习态度。我们不应抱着过于功利性的目的去学习,于是过度关注老师给的评分,反而将学懂、学透一门课排在分数之后。对于李晓炜来说,学习的关键在于要“把自己感兴趣的学明白,把知识面学宽,要想到学完这些知识我得到了什么,我可以把它们用在哪里,而不要仅仅为了期末及格、考一个好看的分数而去学习”。因此如果是李晓炜兴趣所在,即使面对一些仅要求三五百字的小作业,她也会查阅许多文献,完整地了解相关知识,即使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她也依旧乐在其中。

 

李晓炜参加拔尖学术沙龙

当然,成绩作为考核学生的一大标准,同样值得重视,这也是李晓炜“只功利一个考试季”的含义。考核当前,还是应该切换到考试复习状态,注意老师讲到的课程重点、考试范围、考试题型等,积极应考。对此,李晓炜也分享了她的一些学习方法。如困扰许多同学的数学,李晓炜建议在课内老师进行推导和例题讲解时,可以先独立思考尝试解答,其次可以与老师思维同步,理解并尝试推断下一步的做法,从而形成个人理解再记笔记,此时课堂知识已经过消化,课后整理复习时也会更加得心应手;至于考前复习,李晓炜建议先通读笔记,理清课程的脉络,之后通过试题练习发现问题,再次回归书本查缺补漏,如此循环以巩固对知识的掌握。

 

曰仁——照亮他人,点亮自己

李晓炜积极参加志愿活动,曾参加南星梦想计划,在家乡进行招生宣讲、经验分享;之后担任2021级新生朋辈导师,继续为学弟学妹们答疑解惑,指引方向。之所以选择承担朋导的角色,是因为李晓炜自己在本科期间受到了很多来自学长学姐各方面的帮助,于是她希望自己也能为学弟学妹们提供帮助,将这份温暖传递下去。

 

李晓炜在母校进行招生宣讲

李晓炜在大二下加入反哺学社,参加了许多志愿活动,其中给和园幼儿园小朋友上公开课的经历尤其让她印象深刻。孩子纯真的天性赋予他们异于成年人的思考方式与角度,一次在植物科普的过程中,一个小女孩提问“为什么稻米的外壳是硬的”,这样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实却成为他们眼中成为最大的好奇。李晓炜尽力用所学知识回答了这个猝不及防的问题,之后却对其久久回味。李晓炜认为,这样的思考就好像尘世中的一缕阳光,可以洗涤我们的心灵,也同时为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困难提供了别样的思路,这往往是成年人世界里所缺少的东西。李晓炜很喜欢孩子们不掺一丝杂质的眼睛,喜欢他们的天真烂漫,这也让她在活动中悉心呵护这些孩子,如在一次纪念袁隆平先生的主题课上,她会因不忍心让他们难过而选择回避死亡的话题。

 

李晓炜在和园幼儿园给孩子们上课

“当自己暗淡的时候,就选择去照亮他人,那自己也会被照亮”。相较于临时工性质的志愿工作,李晓炜更喜欢参加公益活动,她一直认为参加这些活动是双向的过程,当举起火炬照亮身处黑暗的人时,也会让自己眼前变得明亮,不再迷茫。

 

李晓炜进行疫苗宣传工作

 

曰勇——叩问初心,矢志前行

大学的学习与生活,李晓炜并非一帆风顺,这样一位“学霸”,同样要面临任务繁重的压力,经历失败的挫折,感受前路未知的迷茫,也曾几度向亲友倾诉。李晓炜认为诸如焦虑、失落的消极情绪多来自于心中期待与规划未能实现的落差感,其原因或是自己摸鱼、休息导致工作未完成,或是突发事件造成计划延后,或是付出的努力收效甚微,不一而足。然而,我们需要认识到这些期待与规划往往趋于理想化,对自我“优秀”的定义过高,而无法忍受丝毫的懈怠与突发情况,转而又带着积累的疲惫执行越发严格的规划,如此循环将会逐渐陷入精神内耗,于是越发焦虑和自我否定。

李晓炜也曾认为自己不够优秀,每当做好的规划被打乱,她难免感到离理想中的自己渐行渐远。破局的关键在于对抗焦虑,调整状态尽可能解决问题,这时李晓炜会选择叩问自己的初心。“这样做会影响自己最终到达初心吗?”思考一番,冷静下来的李晓炜认识到,眼前的困难或许会减缓自己到达初心的速度,亦或是在前进路上的一颗绊脚石,也许自己需要绕个弯,多走几步路,但她会告诉自己,大胆去做,这并不会使她偏离自己的初心。这样的思考法让李晓炜面对困境也能火力全开,无往不利。

李晓炜还引述自己在旁听外院系课程时老师说过的话——“南大应该有培养一名快乐的劳动者的能力。”自身的优秀让我们对自己有更高的期待,更远大的目标,但也是我们压力的来源。我们应该成为一名快乐的劳动者,认识到每个人在学习、生活上都有自己的独特性,都有自己的特长,不必强行放在一个跑道上只做一项竞争,而是通过努力在各自的跑道上走得更远。认识到这一点后,李晓炜的烦恼减轻了许多,不再让详细的时间规划限制自己,寒暑假时她也会给自己松松绑、充充电。日常生活中,李晓炜也做自己喜欢的事,看一些书,不仅局限于自己专业的知识,提升自己内心的软实力也十分重要。当每天不再为目标焦虑,才能轻装上阵,耕耘中享受初心开花结果的过程。

 

李晓炜参加校园马拉松

 

结语

李晓炜对许多事物都有自己的感悟与见解,这让她的思维不受外界干扰,让她得以恪守初心,一路披荆斩棘。对于本次荣获国家奖学金,由于成绩是该奖项的主要评判标准,获奖在李晓炜的意料之中。她认为,自身优秀与否不是由他人,或是由某项荣誉定义的,而只能由自己定义——“我获得的荣誉是他人对我的鼓励与认可,但不是我的光环与目标,我不想被它们所牵绊,戴上‘金镣铐’。”鲜花与掌声并不会使李晓炜停下求索的步伐,让我们祝愿她在未来的学习与科研生活中,也能以优秀的姿态继续前行。